第十九章
戏说王阳明 by 伊苒饭忒稀
2018-5-26 06:02
良知之学
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二月,王阳明刚刚回到南京,父亲王华便因年老体衰离开了人世,王阳明十分得悲痛,他历经了人生的苦难与波折正准备和老父亲一诉衷肠父亲便永远得离开了他,四处为官的王阳明很少陪在父亲尽到自己的孝心,他在父亲的墓旁修建了一座朴素的小屋子,在三年的丁忧时间中一直居住于此,表达对父亲的哀思。这段时间的王阳明成了一个大闲人,不用再为国事公务操劳的他终于有时间和精力继续他在心学上的研究了。从众人的不解到格竹的艰辛,从龙场的贫瘠到悟道的喜悦,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官场的磨难,看遍了大风大浪的王阳明心理却出奇得平静,他开始反思总结他的一生的故事,与他一生的心血----心学。
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的一天,一位来自泰州的奇人前来拜访他。之所以说来人是奇人是因为此人衣着实在是和常人衣着差别太大,他手里拿着竹制的快板,头上戴着纸糊的尖角帽子,穿着古怪纹饰的衣服,边走路还边放声歌唱,吸引了一大批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他自称身着着老莱子的服饰、头戴虞氏之帽,王阳明见此人实在是奇异,便热情得接待了他,两个人聊得非常投机,此人名叫王银是一名商人,他十分仰慕王阳明的心学,并且自己对心学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他向王阳明解释了他自己为何要如此着装,因为他认为人的行为就应该源于本心作用于本心,应当追求最真实的自我而不应该拘泥于世俗的看法,王阳明非常认同这个观点,他十分激动得收下了王银当徒弟,把王银的名字改作了王艮,他欣慰的说道:“我碰到兵强马壮的宁王尚且心如止水本心一动也不动,可一见到王艮我心却不得不动了。”后来王艮研习心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心学泰州学派的创始人。
身在田园的王阳明早已不问政事,安心得传到授业解惑,他四处讲学,不论弟子的天赋与身世,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着每一个人。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自宁王叛乱之后王阳明已经成了大名人,他的心学影响力越来越大,他的功绩当世无几人能盖过,即使是王阳明这般淡泊名利的人也免不了树大招风躺着也中枪,这年七月,御史程敏先、给事中毛玉在内阁首辅杨廷和的支持下上书年纪轻轻的嘉靖皇帝,弹劾心学乃是异端邪说,必须予以取缔,请求皇帝下旨禁止心学的传播。于是朝廷和学术界展开了一场大辩论,朝中支持的、反对的声潮此起彼伏,甚至于在各级科举考试中,把探讨心学的对错作为题目拿给考生们分析解读。
王阳明的弟子、心学传人时任刑部主事的陆澄多次上疏为王阳明和心学辩解,由于小皇帝本来就是王阳明的粉丝,这事自然就不了了之了,然而王阳明事后依旧写信给陆澄,要陆澄不要再为他辩解,他说:“不为自己的观点辩解,别人自然就不会再诽谤你的观点了,天下有如此多的学问如此多的大家,彼此议论和探讨是很正常的,我们的心学才刚刚开始,别人修习传统儒学那么多年,或许是哪儿理解错了我们的观点也是很正常的,何必一定要去责备去争个输赢呢?”王阳明在心性之学上已有大成,心如止水,空无一物。
每天同来自各地的弟子们畅谈学问,王阳明觉得生活充满了光明,桃李满天下的他仅仅是每人跟在自己身边的弟子便有一两百人,还不算上在全国各地为官的弟子们,每个月的初八、二十三两天王阳明都会在龙泉寺的中天阁开坛讲座,阐述万物与心同为一体的观点,他第一次提出了“致良知”这一概念,他总结道:“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高度总结。王阳明认为,每一个体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而要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便必须达到对良知的自觉意识,王阳明对良知的本然状态与明觉状态做了区分,前者带有自在的性质,后者则是对良知的自觉意识。
当良知对主题来说还处于本然状态时,主体往往表现为一种自在的存在;从本然走向明觉,以“致”作为其媒介。在致良知的展开过程中,先天的良知惟有通过致知过程才能为主体所自觉把我,而致知过程本身又受到了良知的制约,“知”与“致”彼此作用,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先天的良知就会逐渐变成明觉之知。人人皆可为圣贤,这是王阳明心的呐喊。
王门心学看上去是玄而又玄高不可攀,可是王阳明在讲解的过程中会大量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论述自己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普通百姓也慕名前来听讲,有一位董萝石老先生比王阳明大了十多岁,专程走了几百里路前来拜王阳明为师,每天和王阳明探讨学问生活过得十分惬意,旁人非常不解便问他:“老人家您都这么大岁数了,何苦要为难自己呢?”董老先生笑了笑说:“自从遇见了王先生我才脱离了苦海,我正叹息你们还在苦海中不能自拔,你们怎么对我说何苦二字呢?”于是他自号为从吾道人,依然追随王阳明求学问道。
王阳明讲学向来是以谦和的口吻与弟子们探讨,他喜欢无拘无束和学生们畅所欲言的感觉,有一次他和弟子黄省曾聊天,天气炎热他便从怀里掏出了一柄折扇递给了黄省曾关怀道:“天太热了,用扇子扇扇吧。”黄省曾见状立马推辞道:“学生不曾为老师备好扇子是学生的不是,怎么能再用老师的扇子呢?”王阳明见状知道了黄省曾的顾忌,他解释道:“我们所学乃是致良知从本心之学,你是我弟子我的本心便是想要关怀你,关怀了你我自己内心才舒坦,你又何必拒绝让我不舒坦呢?”他诙谐的解释了源于本心作用于本心的道理,又说服了黄省曾得接受自己的好意,这种平易近人又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令人钦佩。
时任绍兴府知府的南大吉曾来拜访王阳明,他们有过一段非常富有哲理的对话。南大吉问道:“我在绍兴府为官三载,有许许多多做的不妥当的地方,王先生怎么不帮我指出来呢?”王阳明听了微微一笑说:“你都有些什么过失呢?” 南大吉十分惭愧得说道:“绍兴府里的官吏并不十分清正廉洁,老百姓需要交纳较重的田税我却没有向上级争取减免税额……”他一口气说了自己一大堆做的不足的地方,王阳明耐心听完之后反问到:“我并没有指出你一个过失,你怎么自己倒是说了这么多不足呢?你是怎么知道你这些过失的呢?” 南大吉随口答道:“是我自己的良知发现的这些过失。”刚刚说完这句话的南大吉看着眼前慈眉善目微笑着频频点头的王阳明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良知才是一面真正的明镜,他佩服之余命人改造了绍兴府中的会稽书院,召集绍兴府内的大小官吏与文人墨客前去学习王门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