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戏说王阳明 by 伊苒饭忒稀
2018-5-26 06:02
得以回到江西的王阳明心情愉悦,在工作中焕发出了冲天的干劲,在担任庐陵知县的过程中,他创造性得邀请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与他一起审理案件,共同讨论定罪与量刑,这种类似于西方陪审团制度的新方法受到了当地人的拥戴,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尽可能得避免了冤假错案。下班之后,王阳明经常探查民情,和普通老百姓同吃同住,规劝大家遵纪守法,向大家传递着心学大道。在当地出现疫病时,他来回奔走遍请良医,组织老百姓互相照顾,非常妥善得处理好了这一突发事件。
担任县令七个月后王阳明回京述职,老百姓纷纷挽留这位仅仅来了七个月的父母官,王阳明也舍不得当地百姓,他告诉大家朝廷法度不能违,但是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继续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这是对老百姓的承诺,也是对自己本心的承诺。回到了阔别已经的京城,王阳明遍访老友,交流着自己扶贫悟道的心得体会,心学的思想开始在京城逐渐传播,一个月之后他升任南京刑部主事,还没来得及赴任,又被调任吏部主事。
吏部掌管全国的人事变动也就是组织部门,吏部尚书居于六部尚书之首,有“天官”之称,常人若是在吏部做官,要么抓紧时间和来来往往的官吏搞好关系拉帮结伙,要么就乘着京察、述职等机会大肆收取贿赂发一笔横财,王阳明是个例外,他“热情”得拉着每一个人的手,喋喋不休得向大家讲述心学之妙,王阳明的上级,时任吏部郎中的方献夫在听了心学理论后大为震惊,一时激动居然向自己的下属叩拜执弟子之礼,强烈要求拜王阳明为师,要长期请教问题。
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自王阳明归来之后他的仕途变得一片坦荡,在担任吏部主事半年之后便升任吏部员外郎,再过了半年又晋升为吏部郎中,随着品级的上升,王阳明接触的圈子越来越广,他的心学也越来越受欢迎,在京城有许许多多的人前来求学问道,王阳明也收了很多的弟子,许多人官职比他高,年岁比他大,但是都诚心诚意得向他请教致圣贤的方法,在和大家探讨的过程中,心学的理论逐渐走向成熟。
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王阳明晋南京太仆寺少卿,虽然离开京城免不了和那些志同道合的友人们说再见,然而漂泊了多年的他终于可以回到家人的身边,倒也非常开心。王阳明于次年回到了故乡余姚,他和他最早收下的弟子也是他的妹夫徐爱一通约定游览景色壮丽的四明山。二人闲庭信步,在山中自由自在得聊着,走着走着突然在路旁发现了一株色彩艳丽的花,徐爱向王阳明提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先生说心外是没有物的,万物皆在心中,可是这朵花他绽放也好凋零也罢,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王阳明沉思半晌,走过来轻轻拨弄着湿润的花瓣微笑着说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尽;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句话是说,没有见到这朵花时,人的心中完全无法感知到这朵花,所以这朵花之于这个人便不存在,花和人心都是沉寂着的;当你看见了花,心中便有的花的形态颜色与味道,所以说花不在心外,它不能离开人的心灵独立存在。这便是心学之中“心即是理”、“心外无物”的道理。就好比风吹动着帆,帆在风中不停的摇曳,那么到底是风在动还是帆在动呢?六祖慧能告诉我们,既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帆在动,是人的心在动。
王阳明的官府在离南京不远的滁州,滁州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春潮带雨晚来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王阳明经常和他的朋友弟子们一边畅游春色纵情山水,一边交流着彼此对心学的感悟,有一天弟子孟源请教王阳明:“每当我静坐冥想的时候,心里面总是会有思绪,这些思绪一直干扰着我,怎么也无法清除,我该怎么办呢?”王阳明会心一笑,他指着身边潺潺的泉水说:“思绪入泉,涌而不止,既然你心中有了思绪,为什么一定要清楚他呢?为什么不能顺着你的思绪尽情想下去呢?一直向前追寻,知道你的心中没有了疑虑,你的心自然就光明了,自然就不会觉得干扰了。”这就是《大学》之中“知止而后定”的道理。孟源恍然大悟,按照王阳明的方法尝试,以前的焦虑荡然无存了。在滁州的日子是美好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在山水之间王阳明把自己的心沉浸在天地万物之中,快哉快哉。
龙场悟道
所长的工作干得热火朝天,结束了白天的喧嚣王阳明一个人躺在床上,百感交集思绪万千。“理”究竟在哪里呢?他问自己,可他还给不出答案,回想自己的一生,自己出生豪门,天赋异秉,自幼学习经史韬略,二十岁就中了举人,二十七岁金榜题名孝宗钦点二甲进士,二十九岁担任六品干部,三十一岁在杭州悟得人欲不灭的道理,可只是因为自己坚持了原则仗义执言,竟然就轮到此地步,莫说圣贤之路,便是自己能不能活着回到故乡也未可知。
“理到底是什么?理到底在哪儿?”王阳明呐喊,他在问天地,在问往圣朱熹,在问自己。他已经三十七岁了,他的人生已经跌倒了谷底,他不知格过了多少物,也不知道自己还要格多少物,他不再是那些年风华正茂的王阳明,他显赫的家世,他光辉的仕途全部离他远去。这么多年来,为圣贤的梦想一直支撑着他,可是到此刻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到底哪儿不对呢?这到底是为什么?
“追逐圣贤的脚步,渴求真理而未万事开太平,我错了么?”
“痛斥宦官的狡诈,面对强权站出来说一声不,我错了么?”
痛定思痛,王阳明相信他没有错,他知道他坚持了最本来的自己,他坚持了这个国家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道德底线,可是为何上天要摧毁他的一切,要夺走他所有的一切,包括那一点点的希望。
我们都说上帝是公平的,他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门。王阳明睡不着,他决定出门走走。那夜的龙场,万籁俱寂,天空没有云,清澈见底。山涧潺潺的流着,哗哗的水流冲刷着鹅卵石,在低洼处汇成一弯浅浅纯纯的明镜,镜子里有月,还有一个沉思的人影。王阳明身着长衫,在竹林间悠然漫步。
“给你荣华富贵,只是让你知道世间百态。”
“给你穷困潦倒,只是让你知晓人情冷暖。”
“夺走你的一切,你才能拜托一切尘世的诱惑,才能心如止水”
“我要给你的不是号令天下的权力,也不是用之不竭的财富,而是天地间最珍贵的宝物叫做道,天地间的终极智慧。”
“理”究竟在哪儿?王阳明想,老家院子里的竹子没有,杭州西湖的古刹没有,北京没有南京没有贵州没有哪儿都没有!他继续琢磨着格物致知的理论,知是认的一种心理活动,可人得这种心理活动却又依附在物之上,到底如何才能把理从物中剥离出来呢?存天理,灭人欲,天理,人欲,理,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