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戏说王阳明 by 伊苒饭忒稀
2018-5-26 06:02
毕竟孙燧与王阳明都是朝廷大员,在策划筹备谋反紧要关头如果同时对二人下黑手宁王也怕打草惊蛇,这场鸿门宴就这么散了。回到了巡抚衙门孙燧和王阳明开始商量着对策,二人面色凝重,相顾无言。沉默了很久很久,孙燧先开了口“守仁你先走吧。”王阳明明白了孙燧的意思,孙燧是想让他自己带着旗牌离开这里,等到宁王谋反的时候,他再用手上的旗牌召集军队前来对付宁王,而这就意味着孙燧自己,将留在这里瞪着宁王谋反,等着自己第一个捐躯赴国难。
“我们一起走吧。”王守仁哽咽了,他不愿意自己的同乡自己的好友自己的知己就此赴死,孙燧淡然的说:“从我四年前来,我就没指望着活着回去。”王阳明愕然,他理解孙燧,这就是孙燧的本心,他只是在顺从他的本心而已,他整理了下朝服向孙燧叩首,带着几个随从悄悄离开了南昌。
逃出生天
与此同时,谁也没有料到,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居然是一个小小的误会。由于分赃不均孝敬不到位,宠臣钱宁和宠臣江彬起了冲突,由于江彬和宁王打的火热,为了打击江彬的势力,钱宁上书弹劾宁王贪赃枉法,要求皇帝予以制裁。
内个首辅文官统帅杨廷和本着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道理为宁王周旋,有人举报不象征性查处一下批评一下不合适,当然也不可能动真格去收拾自己的关系户,宦海沉浮多年的杨廷和代表内阁拿出了最终的解决办法,派人前往江西,对宁王口头警告以示薄惩,要求宁王以后注意一下自己的生活作风问题,其实这也就是个象征性的处理意思意思也就是了,基本上已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按理说这个处理结果可谓皆大欢喜,可是当皇帝要派使者来江西问责这一消息传到宁王耳朵里时,宁王顿时就大惊失色了。他赶紧招来了自己的造反副总指挥刘养正商量对策,刘先生淡定的分析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指出以宁王在朝中的关系路子是不可能发生此类问题的,况且出了问题还没有人前来通风报信,这说明皇上要对咱们下手了,事不宜迟咱们必须立即起兵造反,不然就是死路一条!
于是乎,三朝元老内阁首辅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帝国精英杨廷和先生想出来的绝妙的大事化小和稀泥办法,被死活考不上公务员的刘先生作出了完全错误的解读,宁王一身冷汗得听完了刘先生分析,然后正是下定决心,反。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农历六月十四日,这一天是宁王的生日,除了在前一天悄悄离开的王阳明,巡抚衙门其他的官员都随同孙燧前往王府祝寿。刚踏入会场,孙燧便感知了气氛的异样,他的心中产生了不详的预感,因为会场四周站满了本不该出现的刀斧手。
大家忐忑得入座之后,宁王正式粉墨登场,他的脸上充满了严肃与愤慨,大步走到庭院中央,向在座的大小官员深深的行了个礼,礼毕之后他从袖口理抽出一纸圣旨,朗声喊道:“太后懿旨!正德皇帝荒淫无道难堪重任,今命宁王朱宸濠进京继承大统!”听到这么爆炸性的消息在场无不哗然,刀斧手们立即冲上前来,站在每一位到场官员的身后。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大家都没回过神来,孙燧心里捏了把汗,自知今日必死。宁王见自己慷慨激昂给大家说了猛料,在场的人居然一点反应都没有,顿觉尴尬,于是他换了一副忧伤的哭丧脸,大声喊道:“都怪那昏君误国,百姓无家可归家徒四壁,还请大家随我一道进京,遵从太后懿旨,废了那昏君,带本王荣登大宝,大家都是靖难功臣!”这时候刘副总指挥才反应过来,立马带头跪下:“谨遵太后懿旨,唯宁王殿下马首是瞻!”这时候四周的刀斧手们开始齐声高呼:“废正德!遵宁王!废正德!遵宁王!” 孙燧闻言大怒,人固有一死,他决心以死殉国。
孙燧大步走到了宁王跟前,宁王知道孙燧是头号绊脚石,所以恶狠狠得盯着孙燧,旁边的刀斧手见状立马上前,一同逼视着孙燧。孙燧脸上毫无惧色,他厉声呵斥道:“太后懿旨何在?”宁王语塞,支支吾吾得说到:“太后懿旨怎可轻易示人?” 孙燧的心中充满了愤怒,他只想当面戳穿宁王的阴谋:“纵是圣上失德,太后又怎会轻易废去圣上天位?”实在是找不到话说的宁王顺口胡诌了一个猛料:“那狗皇帝并非先皇的情深骨肉!”在场均表示无语,孙燧冷笑到:“拿证据来!否则何以服众?若无证据,你这便是当诛九族的谋逆!”此番言语下来,宁王冷汗直流再也按耐不住,猛地拔出了腰间佩剑,直刺进了孙燧的胸膛,官员们看着孙燧喷薄而出的鲜血瞠目结舌,只有按察副使许逵站出来高呼:“宁贼谋反,其罪当诛!”随即被一拥而上的刀斧手乱刀砍死,其他人面对着暴力与强权,尽都选择了沉默和妥协。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苏巡抚孙燧以身殉国,宁王立刻占领了巡抚各个衙门,南昌就此失陷成为了宁王的大本营,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他软硬皆施拉拢江苏的其他官员为他效命,这时候他才发现,那个至关重要的人并在其中活不见人死不见尸,那个要当后裔的王阳明居然跑了。“立即率领一千精骑给我追,追到了格杀勿论!”
此时此刻的王阳明确实还没走远,偷偷跑出来的王阳明带着几个随从刚刚走到丰城便得知了骇人听闻的消息,宁王已经反了。
王阳明知道此时此刻他的好战友孙燧肯定已经以身殉国,他甚至都来不及悲痛,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他的身上背负着孙燧全部的希望,背负着帝国全部的希望。王阳明立即带着随从下了自己的官船,因为他知道宁王发现自己逃走必定会前来追杀,自己的官船目标太明显,于是他改乘渔船,在水路里不停的绕圈子,终于甩开了身后的追杀部队。
好歹个人性命是安全了,可是宁王已经反了,首府南昌已经沦陷,整个江西遍布宁王耳目,王阳明又该如何是好呢?
王阳明首先想到的是紧急上书给内阁,但是倘若等到内阁看到文件批阅文件下发文件,宁王说不定都攻陷南京了,内阁是远水解不了近渴。那么直接上书皇帝呢?指望朱厚照先生解决问题,这比请一个武林高手直接降龙十八掌平定叛乱还不靠谱。王阳明的手里有一个旗牌,但是他的身边就只有几个随从,有指挥权没兵指挥那就是无米之炊,怎么办?怎么办?这一夜是漫长的,王阳明彻夜未眠,瑟瑟的江风吹起阵阵寒意,他的境遇就好比这无边的夜晚,昏暗得看不见一丝光亮,时间一秒一秒的过去,王阳明终于到达了临江府。
集结号角
船到了临江,王阳明立即飞奔前往知府衙门,一路上的老百姓听说战时就要打起,纷纷乱作一团带着家小细软准备逃难,一路上的喊叫声与唾骂声,哀嚎声与叹息声此起彼伏。王阳明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心血集大成者的他把每一个人的心当做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在他的心中,人性是一切的基础,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的重要,他无比痛恨宁王,他恨宁王为了自己的私欲杀害了孙燧,他恨宁王为了谋取那高高在上的皇位,让无数的老百姓无家可归。一进知府衙门,王阳明正好撞见了收拾包裹准备出逃的临江知府戴德孺,前文说到明朝的地方政府没有军队,听闻了宁王谋反的戴德孺盘算了一下,决定跟着逃难。